返回首页

登录 / 注册

网站地图

广告 广告

• 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新闻资讯 > 空运新闻 >正文
  • 阅读量

  • 收藏
  • 480
  • 分享

航空物流“下半场”,路在何方?

  日前,中国民用航空局发布《“十四五”航空物流发展专项规划中期评估报告》(以下简称:《评估报告》),系统梳理了《“十四五”航空物流发展专项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实施两年多来主要目标指标、重点任务、重点工程项目等进展情况,分析问题、研判形势,提出了进一步推动《规划》实施的建议举措。这是我国首次发布该类《评估报告》,体现了对于新时期航空物流发展的重视,其内容也颇具看点。

  “十四五”前半程航空物流发展“成绩单”如何?

  《规划》于2022年2月发布,是我国民航首次编制航空物流发展专项规划。《规划》围绕规模领先、安全可靠、智慧先进、优质高效四个方面,提出了14项发展指标。

  《评估报告》显示,《规划》半数以上指标完成情况符合发展预期,其中货运危险品一般事件发生率、中国航空企业全货运航班联通的国家、中国航空企业在中国国际货运市场份额、货运单证电子化率、智慧设施国际航空(货运)枢纽覆盖率、全货机载运率、全货机日利用率、空运货物价值占我国进出口总额比例等8项指标完成效果较好。剩余指标中,国际航空(货运)枢纽货邮吞吐量全球排名和航空公司货邮周转量全球排名两项仍有较大发展空间。

  重点任务方面,《规划》围绕服务体系、保障体系、治理体系三个方面提出的系列重点任务全面有力推进,总体进展顺利,预计至2025年能基本如期完成。优质高效服务体系全面提升,2023年全行业共有全货机257架,相比2020年增加71架,三大航物流完成混改或上市;先进完备保障体系加速构建,鄂州机场顺利投运,主要枢纽机场保障能力大幅提升;精准协调治理体系不断完善,民航局相关司局加大对货运的政策支持,出台了一系列标准规范性文件。

  重点工程实施方面,成效显著,《规划》提出的服务能力、设施提升、试点示范3大领域11项工程均取得较好成绩,部分试点经验已在行业推广。

  当前航空物流业面临怎样的形势?

  《评估报告》认为,“十四五”后半程,我国航空物流仍将面临复杂的内外部环境,结构性矛盾、制度性障碍等仍是发展中亟需解决的深层次问题。

  “结构性矛盾”在《规划》中曾详细描述。一方面指我国大多数机场货运基础设施投入重视程度不够、设计理念滞后,货运保障能力不强,装备智能化自动化程度不高,机场地面保障服务对物流发展支持偏弱,尤其对医药、冷链生鲜、快递、电子产品等货物的专业化保障短板突出。国内多数枢纽机场货运航班白天时刻获取难度较高。

  另一方面是主体服务能力仍不强:我国航空物流企业全货机规模偏小,专业化、全链条服务仍滞后,海外服务保障支撑不足,国际全货运网络尚未实现自主可控,不能较好地满足跨境电商、冷链运输等新兴消费需求,与先进制造业等协同联动性不够。航空货运代理企业在货源组织能力、服务质量等方面与国际水平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制度性障碍”主要指:符合航空物流发展规律的法规标准体系没有形成,航空物流安全、特种货物运输服务、新业态等法规需要完善,新技术应用、多式联运等标准亟需建立。部分单位未能对航空物流创新发展实施包容审慎监管。部分口岸服务能力不足,通关效率不高。部分地区对航空物流认识不够,政策执行不到位,未形成促进航空物流发展的体制机制。行业内外与央地财经等政策协同不够,尚未形成合力。

  《评估报告》还认为,疫情等因素对航空物流发展影响深远,我国航空物流综合保障能力有待提升,航空物流生态亟待健全,全社会物流成本仍然偏高。从发展形势上看,后疫情时代,航空物流供给能力将稳步提升,同时来自公路、铁路运输等方面的竞争持续加剧,叠加经济、油价、汇率等因素影响,航空物流发展实现“量的合理增长与质的有效提升”面临较大挑战,稳中求进、积极应变将是航空物流发展的主题。

  为何要对业务量及关联指标作出适度调整?


  据行业预测,2025年民航货邮运输总量将达到755至850万吨。国内市场受宏观经济复苏和消费结构升级带动,国内货运加快增长,预计到2025年达到520万吨;国际市场受国际经贸形势、货机运力等影响,增长趋势存在一定波动,按照乐观、中观、悲观三种情景分析,预计到2025年国际货邮运输量分别为330万吨、280万吨和235万吨。

  为落实稳中求进、积极应变的思路,同时做好物流专项规划与《“十四五”民用航空发展规划》的衔接,《评估报告》结合形势分析研判,建议对《规划》中的部分指标作出调整,将2025年航空货邮运输量规划目标由950万吨下调至800万吨,其中国际航空货邮运输量下调至310万吨;航空货邮周转量下调至315亿吨公里,其中国际航空货邮周转量下调至235亿吨公里,全货机载运率下调至75%,全货机日利用率下调至5.5小时/天。

  民航局运输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对业务量及关联指标作出适度调整,主要基于对货运需求及供给变化趋势的综合考虑。“一方面,根据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分析,行业发展步入‘运输生产回归自然增长’新阶段,预期‘十四五’业务量后半程我国航空货运市场将保持相对较为平稳的增长态势,业务量将难以实现《规划》原预期。另一方面,近年来航空运输市场供给保持持续增长态势;根据IATA等机构分析,随着全球疫情的消除,国际客运市场加速恢复,持续增加的腹舱运力促使全球货运运力供给大幅增长,未来全货机运营将面临较大的运行压力。”

  《评估报告》提出的五点建议是什么?

  为了在“十四五”后半程更好推动《规划》实施,《评估报告》还提出五点建议:

  一是增强网络服务水平,完善物流生态体系。《评估报告》建议,支持枢纽机场建设特色全货机航线网络,加大全货机航线网络对“一带一路”“空中丝绸之路”市场支撑力度,增强航空物流网络与产业网络的协同性,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需求与航空物流的精准匹配,推动打造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的行业龙头企业。

  二是提升专业保障能力,推进智慧绿色发展。《评估报告》建议,推广使用ETV、AGV、自动分拣系统等设施设备,鼓励以机场为核心构建航空物流公共服务平台;引导航司加快智慧化发展,积极提升货运单证电子化率;推动民航与其他交通方式融合发展,实现民航信息数据与多种交通方式的共建共享与互联互通。

  三是强化关键资源配置,完善现代治理体系。《评估报告》提出,强化资金、机队、时刻、航权等资源的总量供给,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聚焦航空物流发展中安检、通关等关键环节,以及跨境电商、生鲜冷链、危险品运输等变革性需求,完善规范、标准及监管体系。


  四是推进重大工程落地,总结推广形成规范。《评估报告》建议,支持跨境电商带电货等特货服务功能进一步提升,形成重点枢纽规模集聚效应。引导无人机物流完善拓展应用场景,提升低空物流服务保障能力。结合航空物流发展的新需求及新技术,通过多种方式自行研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提升行业整体信息化和互联互通水平。

  五是强化规划引领作用,超前谋划重点工作。适时启动“十五五”规划前期研究工作,针对航空物流发展中面临的重点、难点和堵点,提前部署前期研究课题。坚持问题导向,开展航空物流发展形势及风险对策研究,针对我国经济发展仍然面临着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加强跟踪研判,为科学决策及政策制定提供支撑。

  为了推动相关建议早日落地实施,还需民航管理部门、航空公司、机场等各方协同发力,进一步补短板、固优势,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构筑生态链,提升国内航空物流市场竞争力,进而推动航空物流高质量发展。

  本文来源于物流时代周刊,不代表九州物流网(http://www.wl890.com)观点,如有侵权可联系删除,文章所用图片来源于网络,文章图片如有侵权可联系删除。

关键词: 空运,行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