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登录 / 注册

网站地图

广告 广告

• 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新闻资讯 > 综合物流 >正文
  • 阅读量

  • 收藏
  • 480
  • 分享

积极扩大水运有效投资 构建现代化水运基础设施体系

  当前,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叠加,我国经济发展面临“三重压力”。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要求积极扩大有效投资,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交通运输部印发《关于积极扩大交通运输有效投资的通知》,旨在切实发挥交通运输行业促投资稳增长的重要作用。4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研究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交通等网络型基础设施成为重点领域之一。会议指出,要加强沿海和内河港口航道规划建设,优化提升全国水运设施网络。我国水运行业投资建设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适度超前的水运有效投资既利当前又惠长远

  短期来看,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有利于促进逆周期调节,发挥经济增长的“稳定器”作用。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和乌克兰危机导致风险挑战增多,我国经济发展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下行压力不断凸显。党中央明确要求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努力实现GDP增长5.5%的预期目标。今年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65万亿元,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6400亿元,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高质量建设“十四五”规划102项重大项目。

  从历史经验来看,我国交通基建投资在应对经济冲击和下行压力时都发挥了稳增长的重要作用。近年来,我国交通固定资产投资持续高速增长,从2011年的2.05万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3.6万亿元,年均增长5.8%。2020年至2021年,水路交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强劲,增速实现“由负转正”,年均增长13.5%。据估算,沿海和内河水运建设投资乘数为1∶6和1∶3左右,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适度超前的水运有效投资,将在我国扩大内需、促进经济稳增长中扮演重要角色。

  长期来看,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有利于完善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加快建设交通强国。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将加强交通等网络型基础设施建设提到关乎经济和安全的重要位置,把联网、补网、强链作为建设重点,加快构建现代化交通基础设施体系。水运设施网络是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的“主骨架”,在服务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基础性、先导性和服务性作用。扩大水运有效投资既能完善现代综合立体交通网络,还能激活水运促进产业链供应链跨区域、上下游协同发展的“乘数效应”,有助于发挥水运设施网络的全生命周期综合效益。《关于积极扩大交通运输有效投资的通知》《关于扎实推动“十四五”规划交通运输重大工程项目实施的工作方案》《扎实稳住经济的一揽子政策措施》等政策密集出台,明确适度超前开展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加强资源要素保障,加快实施沿海港口提升、运河连通、黄金水道扩能等一批重大水运工程项目。加强水运设施网络建设,精准有序实施一批既利当前又利长远的水运投资项目,对于完善综合立体交通网具有重要意义。

  把握水运有效投资的五大特征趋势,加快构建现代化水运基础设施体系

  沿海港航着力调结构、优功能,打造高能级、综合型的港口枢纽。沿海港口进入现代化发展新阶段,以优化存量结构和扩大优质增量并重,聚焦港口群、国际枢纽海港和主要港口,着力强化综合枢纽功能系统提升,建设高水平、一体化的港口码头、集疏运、物流仓储等综合服务设施,打造世界一流的国际航运枢纽和物流中心。根据《关于扎实推动“十四五”规划交通运输重大工程项目实施的工作方案》,围绕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港口群以及北部湾国际门户港、洋浦国际枢纽港建设,实施沿海港口提升工程,更好服务国家重大区域战略实施。《国务院关于印发扎实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的通知》提出,加快宁波舟山大宗商品储运基地建设,开展大宗商品储运基地整体布局规划研究。为强化国家能源、粮食等安全保障,沿海港口将加大原油、LNG、铁矿石等储存能力,适度超前建设国家粮食、能源、战略性矿产资源接卸、储备、中转基地。

  内河航运坚持补短板、强网络,高标准建设通江达海、干支衔接的高等级航道网。内河航运进一步发挥运能大、成本低的比较优势,继续强化补齐基础设施短板,聚焦干线航道扩能升级、支线航道开发及重大水系连通工程等重点建设领域。干线航道扩能升级工程方面,大力推进长江、西江、京杭运河等重点水运项目建设。支线航道开发工程方面,主攻水网和支流高等级航道畅通延伸,长三角高等级航道网重点加快未达标段航道攻坚建设,支流高等级航道重点加快未达标段航道整治、梯级渠化、碍航闸坝通航设施工程建设。重大水系连通工程方面,加快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平陆)运河工程建设,京杭运河黄河以北段复航和南段效能提升、湘桂与赣粤运河前期重点问题研究论证等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加快开展。

  水运融合化发展趋势加快,港口枢纽经济、内河通道经济等“水运+”新业态不断涌现。构建新发展格局、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要求下,水运与区域、城市、产业深度融合趋势加快,围绕水运设施网络延伸拓展港口枢纽经济、内河通道经济等领域的建设需求正在增加,进一步发挥港口与航道对区域经济和城市发展的促进作用。一是港口型物流枢纽。我国聚焦打造“通道+枢纽+网络”的现代物流运行体系,“十四五”期主要沿海城市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将加快建设完善。二是内陆港。国际枢纽海港致力于拓展陆向发展空间和腹地纵深,打造海陆双向辐射的物流枢纽,紧密联结海港、长短距离并重的内陆港布局建设空间巨大。三是枢纽经济。推动港口枢纽设施综合开发,大力发展邮轮经济与临港经济,增强水运设施建设的正外部性,港口枢纽经济成为港产城融荣与共的实现途径。四是通道经济。运河连通工程战略意义重大、影响范围深远、综合效益突出,以统筹运河沿线资源高效开发利用来系统谋划运河经济带建设将成为新兴趋势。

  水运数字化和绿色化转型提速,加快构建高质量的水运设施体系。一方面,国家鼓励统筹推进传统基础设施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基建赋能水运设施提质增效,推动水运设施网络全要素、全周期数字化转型,是构建现代化水运设施体系的应有之义。水运新基建应以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为主线,推广5G、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在水运行业深度应用,积极建设智慧水运。另一方面,贯彻落实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以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重点,聚焦绿色港口和航道建设,通过建设生态友好型港航设施、构建清洁低碳港口船舶能源体系、打造绿色集疏运系统等多措并举,加快推进水运设施体系绿色低碳转型。

  “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齐发力,水运设施投融资体制机制将加速改革创新。现阶段,水运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任务繁重,水运建设财政资金保障压力加大、项目建设成本上涨,加快形成有效投资的任务艰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指出,要适应基础设施建设融资需求,更好集中保障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需求。发挥水运有效投资的关键作用,应坚持“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有机结合,更好地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带动作用,广泛调动社会资本的积极性。

  未来,我国将加快创新交通运输投融资体制机制,中央财政和地方政府债券支持水运建设力度有望加大。更加重视盘活存量资产,积极吸引社会资本,鼓励有序推进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试点、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等模式,探索港口枢纽土地和水运沿线资源综合开发等多元化支持政策。区域港口一体化发展背景下,大型港航企业在跨区域港口投资布局中的市场主体作用更加凸显,助力港口设施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

  本文来源于中国交通新闻网,不代表九州物流网(http://www.wl890.com)观点,如有侵权可联系删除,文章所用图片来源于网络,文章图片如有侵权可联系删除。

关键词: 政府政策,交通运输,